从“表情包”到“梗文化”:多模态隐喻如何创造网络流行语?253

好的,作为您的中文知识博主,我来为您深度解析“多模态隐喻网络流行语”这一迷人现象。
*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:在网上看到一个“梗”或一句流行语,单独看文字可能一头雾水,但配上一个表情包、一段视频或一张图,瞬间就“悟了”,甚至会心一笑?恭喜你,你已经亲身感受到了“多模态隐喻网络流行语”的强大魔力!这不仅仅是语言现象,更是当下网络文化与认知科学交织出的独特产物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拆解这个拗口却充满趣味的知识点。

何为“多模态”?不止于言语

首先,我们来聊聊“多模态”。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并非只依赖文字或声音。一个眼神、一个手势、语气的抑扬顿挫、甚至穿着打扮,都能传达信息。这种信息通过多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)共同传递和接收的方式,就是“多模态”。

在网络世界,多模态的体现更为丰富和具象:
文字模态:我们最熟悉的文本信息。
视觉模态:图片、表情包(静态/动态GIF)、短视频、截图。
听觉模态:背景音乐、特定音效、语音(如短视频中的配音)。
符号模态:各类Emoji表情符号,它们本身就承载着具象或抽象的意义。

当这些模态中的两种或多种结合在一起,共同构建信息时,我们就进入了多模态的世界。

何为“隐喻”?认知世界的桥梁

接着是“隐喻”。很多人一听到隐喻,首先想到的是文学修辞手法,比如“时间就是金钱”。但在这里,我们更侧重于认知语言学中的“概念隐喻”理论。

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,隐喻不是简单的修辞,而是人类思维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。我们通过一个具体、熟悉、易于理解的“源域”(Source Domain),来理解另一个抽象、陌生、难以把握的“目标域”(Target Domain)。“时间就是金钱”的例子中,“金钱”是源域,具象、可衡量;“时间”是目标域,抽象、流逝。通过这种映射,我们理解了时间的宝贵和可消费性。

隐喻的本质是“用彼理解此”,它将不相关的概念通过某种相似性联系起来,为我们的认知世界搭建桥梁。

何为“网络流行语”?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印记

网络流行语,顾名思义,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兴起、在网络社群中广泛传播、具有时效性和圈层性的语言现象。它们通常短小精悍、富含创意,往往来源于热点事件、影视剧、游戏、综艺节目或网友的日常对话。它们是网络文化的微缩景观,也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即时反映。

当“多模态”遇上“隐喻”:网络流行语的魅力之源

现在,重头戏来了!当“多模态”与“隐喻”在“网络流行语”的土壤上碰撞,就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,创造出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“梗”和表达。

在网络流行语中,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是:通过文字(隐喻的目标域)与视觉、听觉等其他模态(隐喻的源域)的结合,共同构建和强化一个概念性隐喻,从而实现高效、生动且充满情感的表达。

经典案例解析:


1. “我裂开了!”:情绪具象化的视觉隐喻
文字模态:“我裂开了!”——表达极度震惊、崩溃、无奈、情绪失控。
视觉模态:通常配图是一个人物(卡通形象或真人)面部表情扭曲,或身体、精神上“裂开”的图像,甚至直接是一段物体破碎的GIF。
多模态隐喻:“极度崩溃的情绪(目标域)就是物理上的物体破碎(源域)”。仅仅是文字,“裂开”的隐喻感已经很强,但当配上那张“裂开”的表情包时,这种情绪的冲击力、具象化程度和传播效率瞬间飙升。表情包成为了这个隐喻最直接、最形象的具现,让所有看到的人秒懂。

2. “栓Q”:讽刺意味的听觉/语音隐喻
文字模态:“栓Q”——谐音英文“Thank you”,但通常用于表达极度无语、无可奈何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“谢谢”。
听觉/视觉模态:最早来源于一位乡村网红博主,她用独特且夸张的音调和表情说出“Thank you”。当这个视频走红后,大家在打字时会用“栓Q”来模仿她的发音,同时脑海中会浮现她那夸张的表情和语调。
多模态隐喻:“虚假、无奈、讽刺的感谢(目标域)就是博主夸张的语音语调及表情(源域)”。这个隐喻是通过特定声音和视觉的记忆点,来反向诠释“Thank you”的真实含义,讽刺意味十足。

3. “打工人”:辛酸与自嘲的图像隐喻
文字模态:“打工人”——看似普通的劳动者称谓,却在网络语境中被赋予了自嘲、心酸、但又充满奋斗精神的色彩。
视觉模态:常配图是工地上的工人、深夜加班的白领、或者一些略带疲惫、坚毅又有点滑稽的卡通形象。有时还会配上“打工人,打工魂,打工都是人上人”等口号,配图风格往往略显灰暗或带有复古色彩。
多模态隐喻:“社畜般的辛苦工作(目标域)就是体力劳动者在工地上的辛劳(源域)”。这种多模态组合通过视觉形象的“粗粝感”和文字的“自嘲感”,将打工人的艰辛与无奈具象化,同时传递出一种黑色幽默与自我认同。

4. “YYDS”(永远的神):崇拜情绪的场景隐喻
文字模态:“YYDS”——“永远的神”的拼音缩写,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高度赞美和崇拜。
视觉模态:通常与体育赛事中的精彩瞬间、歌手的震撼表演、游戏中的高光操作、甚至某个产品或食物的完美展示等视频或图片一起出现。
多模态隐喻:“极致的优秀与崇拜(目标域)就是神性附体的超凡表现(源域)”。虽然文字本身就表达了“神”的隐喻,但与具体场景(视频/图片)的结合,使得这种“神性”变得可感知、可共情,强化了情绪的表达和共鸣。

多模态隐喻为何如此有效?


1. 效率与生动并存:一张图、一个GIF,往往能抵千言万语,更直观、更生动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。

2. 情感共鸣的放大器:视觉和听觉信息比纯文字更能触动人类的情感中枢,使流行语更具感染力。

3. 降低理解门槛:对于某个抽象概念或复杂情境,多模态的具象化隐喻能帮助受众更快、更准确地理解其深层含义。

4. 构建社群认同:共同理解并使用某个多模态流行语,本身就是一种社群内部的“秘密语言”和文化认同标志。

5. 拓展语言表达边界:它让语言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,而是与其他模态融为一体,创造出更丰富、更多维的表达形式。

结语:语言进化与文化景观

“多模态隐喻网络流行语”的兴起,绝非偶然。它是人类认知本能(通过隐喻理解世界)与技术发展(多媒体传播)的完美结合。它不仅是网络时代的语言特色,更是我们观察社会情绪、文化变迁、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的一扇窗口。

下一次当你被一个“梗”逗乐时,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:这个“梗”背后,是不是也隐藏着一个巧妙的“多模态隐喻”呢?它在用哪种方式,为你理解这个世界搭建了一座有趣的桥梁?理解了这一点,你不仅能更好地驾驭网络流行语,也能更深刻地洞察我们这个时代充满活力且不断进化的语言景观。

2025-11-02


上一篇:玩转网络流行语:从入门到精通,解锁社交流量密码!

下一篇:流行语入侵男性语境:是标签还是事实?